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苔藓植物是常常存在的,所以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提到苔藓虫,很多人就不认识了,它到底是植物还是动物呢?和我们熟知的苔藓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听小古给你细细道来,朋友们搬好板凳认真听讲啦!
苔藓植物属于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为主,在全世界约有23000种苔藓植物,中国约有2800多种。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有一定阳光及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
而苔藓虫是一种动物,它与腕足动物、帚虫动物一起被称为触手冠动物,共同具有马蹄形的触手冠取食结构。但它们个体微小,多呈管状或囊状,大小在1mm左右,绝大多数为群体,主要由彼此有生命联系的许多个虫和虫外骨骼组成,由于肛门开口于触手冠之外,因此苔藓动物也被称为了外肛动物,归于原口动物演化谱系。
它们的生活方式以群居为主,所以它们的群体看起来形似苔藓植物。在每个虫体外都有一个细胞表皮分泌形成的虫室,虫室一般矿化、成片相连,所以相对独立又成片相连,能保存为化石。在取食时候,虫体从虫室中伸出,虫体顶端有漂亮的环状触手,这些虫室形状看起来像窗格,规则排列,通常呈一定的几何形态分布,酷似“堆积木”,可以成行,也可以成列,排列有序。
苔藓虫触手
苔藓虫群体酷似苔藓植物
苔藓虫与苔藓动物看起来虽然相似,却很容易区分,苔藓虫是动物,有完整的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肛门,肛门位于触手冠之外,所以又名外肛动物,是典型的水生生物,在湖泊或海洋中生活。而苔藓植物是陆地低等植物,在阴暗潮湿的陆地表面生活。但有一个生态共同点,他们分别是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征服者和先驱分子。
我们熟知的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上最为宏伟的两侧动物生命爆发事件,在距今5.3亿年前地球海洋中突然爆发性出现了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早期祖先代表。其中包括了大型的捕食者和奇异的各种动物类型。但地质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动物门类—苔藓动物门,在寒武纪却一直缺乏确凿的化石记录。它们现生类型个体微小,群体生活、模块化生长,生态复杂,因此被认为是奥陶纪大辐射的产物。
近期,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张志亮博士在陕南镇巴县小洋镇小洋坝剖面灯影组西蒿坪段的碎屑灰岩中,通过酸蚀处理方法,发现了几个毫米级的微体化石。经课题组前期研究,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Glenn Brock,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外学者合作,研究认为这些微体化石代表地球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化石。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7日晚23时,相关研究在Nature杂志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
该研究将苔藓动物门的地质历史从奥陶纪前推到寒武纪大爆发早期,将苔藓动物的地质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5000万年。该研究发现两侧动物模块化生长和群落分布比想象的要早得多,表明现代苔藓虫可能起源于群居的祖先类型而不是单体生活祖先。寒武纪早期苔藓动物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舒德干团队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进一步揭示了寒武纪地球动物树历时四千万年,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三大动物亚界分阶段、爆发性出现的过程。
苔藓虫复原图
扫描电镜(SEM和BSEM)、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CT)分析,发现这些化石呈现双向薄板状网状,背对背两面覆有表皮细胞分泌几丁质虫室。虫室缺乏明显的矿化,纵向5列或7列交替排列,显示有清楚的模块化几何特征,清晰、可辨,两侧对称,整体外形呈圆椎状。化石研究表明两侧动物群落精致的几何分布模式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于5.3亿年前,是寒武纪大爆发重要的生态创新。
扫描电镜分析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CT)分析
化石在灯影组西蒿坪段泥质灰岩中的发现表明了寒武纪苔藓虫与后期属种相似,适宜在清澈的硬底质环境中生活,从而揭示了泥页岩中保存的特异型化石库中缺乏苔藓动物化石的原因。
对于地质科学家来说,此次发现意义非凡,不仅在探索生命起源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同时还揭示了草根动物(即早期底栖动物)在五亿多年前的生存环境,这对于了解它们如何适应地球、改造地球的过程具有很大的意义。